//= get_template_directory_uri(); ?>
随着牛年的到来,中英两国在后疫情时期的复苏与发展都渐入佳境。如果说勤奋和智慧能够释放巨大的机遇,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些机遇?
作为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大使,我上周开启了线上中国访问。我希望传递的一个信息是:当我们看到今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时候,其实就能想到答案——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而近十年里才刚刚兴起的数字技术则为我们将机遇转化为现实提供了基础,这将为后疫情时期撬动资本帮助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持。
上述这些进展意味着,全球金融界现在需要就此作出明确的承诺。这也是我今年早些时候参加“达沃斯议程”时得出的主要结论。的确,诚如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马克·卡尼(Mark Carney)所说:我们是有可盈利替代方案的,在追求净零的未来,投资人今日的不作为就有可能成为明日的隐患。曾经被视为有风险的一些投资机会, 通过最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成为了风险可控的巨大商机,并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和丰厚的回报。我相信那些以提高环境韧性为核心的投资机会将受到高度重视和青睐。
英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创新领域的领导者和受益者。在伦敦,我们看到机构投资人对ESG投资的配置持续增加。我们也看到影响力投资的增加,包括在风投以及在私募市场上出现的主题为绿色与可持续性基金。从投资总量上看,英国吸引的科技创投金额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影响力科技(Impact Tech),即能直接作用于至少一个以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技(例如可负担的清洁的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以及气候行动),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160%。这惊人的涨幅相当于同期增长16亿美元,超过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
同时,中国作为在影响力科技领域全球科创投资排名第二的领跑者,这天然的黏性为中国投资人以及企业与英国各类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相应,中英两国都制定了大规模降低碳排放的宏伟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实现该目标,这令人备受鼓舞。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特别致辞中谈到要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必须关注如何凝聚共识,在影响力科技领域增加合作并促进金融系统改革以实现这些目标。
作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中英两国在此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为例,作为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的重要成果,这项由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共同牵头的工作在双边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金融业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全球已经有30多家机构签署了该原则,这证明通过我们两国的共同努力,可以确保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兼顾盈利性和可持续性,这对履行《巴黎协定》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举足轻重。
随着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临近,可持续发展在英中两国势头正劲。英国财政大臣Rishi Sunak在本月初宣布,英国政府将推出价值10亿英镑的净零创新基金并在2021年发行规模合计至少达150亿英镑的绿色金边债券。同期,G20恢复设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中方将由资深环境可持续金融专家马骏博士担任联合主席,与美国财政部共同探索推进绿色转型。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的合作令人充满期待,我们也希望接下来能够与该研究小组密切合作。中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的正式实施和 “十四五” 规划也必将为中国迈向2060年碳中和提供可靠的参考框架与路径。这一系列举措与全球其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的碳中和承诺相呼应,更与联合国呼吁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相一致。
展望未来,我认为今年中英绿色金融合作有三个主要目标。首先,我们必须继续提高可持续投资对海内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吸引力——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好地认识到特定投资人在采用ESG原则时所遇到的障碍,加以改善并使未来的投资更多地流向ESG投资。其次,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信息披露的质量, 以便于精准追踪减排成果和识别其他需要着手改善的领域。最后,通过实现前两个目标, 我们必须继续推进《 “一带一路” 绿色投资原则》(GIP)工作进展,促成更多中外机构的签署。
近年来,中英在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果,但我们不能自满于此。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的一个事实是,尽管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带来的生命的损失更加严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入新的一年,我们需要针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多行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作为一个关键平台,为两国乃至全球民众带来福祉与昌盛创造新的契机。
(作者:罗威, 伦敦金融城市长)